博世:在湍流中堅守航向
作者:
AO記者 譚晶寶
2025-05-09 17:35
在全球經濟波動與產業變革交織的2025年,博世集團以“雄心(Ambitions)”為年度主題,在發布會上系統勾勒了智能出行領域的戰略全景。
2024財年,博世集團實現903億歐元銷售額,較上一年下降了1.4%,調整匯率影響后降幅為0.5%。息稅前利潤為31億歐元(2023財年為48億歐元),息稅前利潤率為3.5%。
2025年第一季度,博世的銷售額較上一年同比增長了4%,智能出行業務增長約7%。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在2024年汽車產量超過3100萬輛,首次超過歐洲(1490萬輛)和北美(1620萬輛)汽車產量的總和。這也幫助博世在中國市場的業務繼續保持增長,銷售額達到14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
“博世業務所受到的最大影響來自核心市場疲軟,全球汽車產量(含重型商用車)從2023年的9400萬輛降至2024年的9300萬輛,歐盟與英國跌幅達6.7%。此外,電動出行、燃料電池與輔助駕駛等未來技術的普及速度遠低于行業預期,并且這些技術在不同市場的發展速度差異很大。”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Markus Forschner博士解釋。
面對電動化普及放緩、地緣競爭加劇等挑戰,博世以電動化與氫能技術的雙軌突破夯實技術底座,以人工智能驅動出行革命重構用戶體驗,以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生態重構強化市場韌性,展現了一家百年技術巨頭的轉型智慧與戰略定力。
電動與氫能技術雙軌突破
“在保持財務穩健平衡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持續投資未來。”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凡·哈通博士的這句話,精準概括了其在動力技術上的雙軌邏輯。
盡管全球范圍來看,電動汽車市場增速低于預期,博世仍堅定推進技術迭代與產能落地。到2024年,博世已累計為純電與混動車型供應超1700萬件動力總成部件,其中電機交付量達550萬臺。
面對電動化在重載領域的局限,博世將氫能視為破局關鍵。“氫能仍是博世的重點領域,即使其商業化進展慢于預期。”哈通博士表示。
其最新發布的Hybrion電堆,展現了氫能生產環節的技術突破;氫氣內燃機則憑借零碳排放特性,鎖定礦山、農業機械等場景。
然而,商業化仍受制于政策滯后,歐盟對氫氣內燃機征收能源稅導致加氫站建設停滯。博世正聯合產業鏈呼吁德國政府推動免稅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博世已終止固態燃料電池研發,集中資源主攻電解技術與氫氣內燃機,凸顯“聚焦長線、拒絕分散”的戰略取舍。
人工智能重構整車價值
這種雙引擎戰略在軟件定義汽車時代更顯協同效應。博世全新推出的“博世縱橫輔助駕駛”三大產品線,整合了端到端模型與視覺語言模型,使車輛具備類人化決策能力。
博世首創將聯邦學習技術應用于全球交通數據處理,在不交換原始數據的前提下聯合訓練AI模型。該技術實現了全球海量交通數據的合規利用,在保護數據主權的前提下加速 AI 算法迭代,使自動駕駛系統能夠快速適應不同地區的交通規則與駕駛習慣。
這些技術成果不僅服務于主機廠,更反哺博世在傳感器、算力芯片等硬件領域的研發,形成“硬件 + 軟件 + 數據”的閉環創新體系。
博世在上海車展發布的液壓線控制動解決方案,以電子穩定程序(ESP)為核心,通過解耦機械連接實現輕量化與靈活布局,為AI決策提供更高效的執行響應。
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生態重構
“我們很難有一款統一的車型或冰箱面向全球市場,而即使是針對某單個市場的解決方案,也需要整合來自全球各地的原材料與專業知識。”哈通博士的這句話道出了其應對逆全球化的核心策略。
為應對貿易壁壘,博世加速構建區域化供應鏈:埃及新工廠專為中東市場生產定制化烤箱,年產能35萬臺;對江森自控暖通業務的收購將助其擴大北美和印度市場;與此同時,博世在德國與北美通過小型并購強化樓宇自動化能力;在中國,其與馭勢科技、主線科技等本土伙伴合作,探索自動駕駛在港口、礦區等封閉場景的落地模式。
2024年,博世中國研發投入達119億元人民幣,1萬名工程師在26個技術中心攻關本土化方案。上海車展發布的縱橫輔助駕駛三大產品線、AI智能座艙平臺等成果不僅服務中國市場,更可反哺全球。
在技術加速迭代的時代,博世深諳“單極突破”不如“生態共贏”。發布會明確提出新設2.5億歐元創投基金,重點投向能源效率與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初創企業。
“迄今為止,還沒有模型能準確描述河流漩渦的運轉規律或風暴氣流的運動軌跡,因為這些動態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但身處湍流并不意味著束手無策,如果航行于湍急的水域,你必須在果斷決策的同時順勢而為,做好隨時應對各種挑戰的準備,并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而最重要的是,你絕不能迷失目標。在博世,我們堅守自己的航向,不為當前復雜多變的局勢所動搖。”面對復雜多變的全球環境和新技術更迭帶來的不確定性,哈通博士以物理學隱喻,詮釋了博世的生存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