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無人配送開啟爆發式增長模式時,為何白犀牛可穩迎這一發展風口?
作者:
AO記者 馬春生
2025-08-11 09:36
當前,無人配送迎來爆發的判斷無非兩個:一是資本狂潮,2025年1-5月,國內L4級無人駕駛領域融資超20起,無人配送占半壁江山;二是全國各地開始加快無人配送車輛的部署,預計2025年頭部企業投放車輛數可達萬輛級別。
風口來臨時,狂歡是必然,比如2025年無人配送行業發展速度是2024年10倍的預期,數字非常吸睛,但站在行業健康發展角度,更重要的是賽道玩家如何去思考和應對。
2025世界智能汽車大會現場,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接受商用汽車觀察專訪,并針對當前的行業發展提出獨家見解。王瀚基認為,處于爆發式增長的風口,對任何行業來說都是幸運的事兒,但需求爆發時供給側如何滿足市場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這里的供給側不只是產能,而是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比如是否有滿足全場景需要的車輛、產業鏈是否完備、技術是否成熟等。
作為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用“穩健”二字形容白犀牛的發展節奏,這給了白犀牛迎接各種挑戰的信心。王瀚基表示,白犀牛有其獨特的優勢:一是業內最早入局配送行業的企業之一,技術和產品經歷了復雜、多樣的真實場景打磨,能夠更好地適配到快遞物流等場景;二是團隊來自百度無人駕駛,技術自信;三是產業鏈完備,順豐、鑫源汽車等都是其股東。
可以預見,雖然風口來臨,但白犀牛有能力站在云端起舞。
(以下為主要采訪內容)
聚焦城市無人配送,這是L4自動駕駛落地最快的場景
商用汽車觀察:白犀牛聚焦城市無人配送,為什么選擇這一細分領域?
王瀚基:白犀牛的創始團隊都是技術出身,最早在百度從事自動駕駛,也就是Robotaxi,當時團隊已經感受到自動駕駛技術未來的價值,作為技術開發者,怎樣讓自己的技術真正形成產品并快速大規模商業落地,是我們一直討論的問題。
有很多公司做Robotaxi,因為出行市場很大,有龐大的想象空間,但Robotaxi無人駕駛對技術要求、對政策法規要求都比較高,需要更長的成長時間。
當時行業有一個共識,把L4自動駕駛技術應用場景分成了4個象限,載人載物和高速低速,其中高速載人最難,但想象空間最大。
載物和載人相比,安全性、舒適性要求會低一些,技術成熟度、產品落地速度會快一些。載物又分高速和低速,高速載物就是干線物流,低速載物包含封閉場景以及白犀牛正在做的城配場景。
從創業之初,CEO朱磊就堅持要在實際商業場景中迭代技術,這樣可以使技術更快地完成產品化商品化,所以白犀牛起始瞄準載物場景中的低速場景,并且是開放道路。一方面來源技術自信,L4自動駕駛在公開道路的行駛是白犀牛團隊擅長的領域。另一方面落地速度快,L4技術給社會帶來的價值也最大,所以白犀牛決定將無人車產品聚焦在城配物流場景。
商用汽車觀察:城市低速配送主要有一些什么樣的場景?
王瀚基:目前幾類細分客戶是我們重點關注的:第一類是即時配送,包括商超生鮮、餐飲外賣等;第二類是快遞;第三類是同城臨時物流,像貨拉拉、滴滴貨運等;第四類是計劃物流,像大宗物流。
白犀牛最早嘗試即時配送,主要是餐飲和商超。原因是公司成立時,L4自動駕駛技術并不成熟,車輛時速不高,加上供應鏈不成熟,所以那時行業用的車都很小。
根據當時的行業情況,匹配哪些場景更合適?滴滴、貨拉拉不合適,因為距離遠,運營流程復雜,沒有固定路線。大宗貨物也不現實,因為車太小。即時配送有自己的特點,一是to B業務,客戶有很強的創新意識和思維;二是與快遞相比,即時配送效率要求更高,比如盒馬、美團用戶下單后半小時內要送達。此外,對車輛穩定性要求高,比如盒馬一天一家門店一輛車,最高配送將近18次,頻繁往返。這對白犀牛來說是非常好的L4技術和產品打磨的場景,所以商超成為公司第一個規模化的商業落地場景。
提供多樣化車型,為快遞行業降本50%
商用汽車觀察:后面為什么又延伸到以快遞場景為主?
王瀚基:快遞也是白犀牛最早嘗試的場景之一,期間沒有停止,只是說快遞對車型的要求更大,法規上也有一些限制,所以早期很難去大規模落地。
2023年后,供應鏈成熟,可以生產更大的車輛,政策環境也更加成熟,在此情況下,我們快速跟進快遞場景,并開始規模化測試和應用。
商用汽車觀察:現在是快遞要強于商超嗎?
王瀚基:我們目前的最大車型是5—6方載貨空間車型,非常符合快遞行業的需求,特別是快遞末端需求。
與快遞行業相比,商超的即時配送市場需求量還是有一個差距,快遞單量太大了,隨便一個網點商業模型都能算得出來。商超通常要在比較繁華的區域,銷量比較好的門店,才會有無人配送的迫切需求。但商超在城市配送中的倉儲配送需求量比較大,也就是從物流中心往各門店的分撥配送是商超對無人配送的主流需求。
商用汽車觀察:物流中心的分撥配送現在能實現嗎?
王瀚基:目前還有一些法規上的限制,但進度會很快。
商用汽車觀察:白犀牛的產品與技術儲備如何?
王瀚基:目前的主力產品是5—6方無人車,當然也有3方車型。技術能力我們是全棧自研,路線更傾向于輕圖方案,適應場景更豐富,成本低。
商用汽車觀察:城配無人化,給客戶帶來最大的價值是什么?
王瀚基:降本增效。以快遞為例,驛站承擔到網點取件的話,網點需支付給驛站約0.2元/單。網點采用無人車配送到驛站后,將購車成本、充電等運營成本都計算在內,大約0.1元/單,對比之前的0.2元/單,實現了50%降本。
商用汽車觀察:目前車輛的價格大約是多少?
王瀚基:分兩部分,一是車輛硬件采購成本,目前標準產品的行業公開價格約5萬;二是自動駕駛軟件使用費用,類似虛擬司機,費用2萬左右/年。
無人配送迎來爆發,行業滲透率還不足10%
商用汽車觀察:現在已有無人駕駛公司聚焦輕卡,更關注您提到的物流園區到商超門店的分撥配送,未來競爭應該也很大,白犀牛在這一領域有先導優勢嗎?
王瀚基:我們與商超的合作最早,目前與商超合作的自動駕駛公司中,白犀牛的合作業務也最多,包括我們在整個產業鏈的布局,比如股東方也有很多商超背景,所以在這一塊白犀牛早已提前做好了準備。
商用汽車觀察:有計算過,城市貨運無人配送的市場規模空間有多大?
王瀚基:應該是百萬輛級的空間。一方面我們的客戶反饋,目前市場需求非常旺盛;另一方面,市場上VAN、輕卡、微卡或者依維柯等車型,年銷量是百萬級,保有量更是千萬級,所以大家基本認同這個行業是一個百萬量級的規模。
商用汽車觀察:目前無人駕駛滲透率有10%?
王瀚基:還遠遠達不到,距離10%還有一定距離。
商用汽車觀察: 2025年被稱為城市無人駕駛爆發元年,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王瀚基:從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來看,過去幾年實際上是一個示范場景,屬于產品導入期,從2023年開始,逐漸從導入期奔向成長期。
成長期有幾個因素:第一技術成熟,包括數據訓練的積累;第二是供應鏈成熟,包括供應鏈成本下降和車輛的大量應用;第三是政策開放。
2020年以前,很多道路是有限區域小范圍開放,2020年以后,很多城市落地無人駕駛城配賽道,此外無人配送的商業價值也被客戶認可,所以實際上從2024年開始市場已經有爆發跡象。
白犀牛有獨特優勢,目前落地100多個城市
商用汽車觀察:需求爆發,企業做哪些準備才可以抓住機遇?
王瀚基:白犀牛這方面的節奏很穩健,需求爆發之后會有個門檻,也就是我們說的黃金三角:車規、生態、AI能力。
無人駕駛配送車輛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產品,它自己能開車,類似于把司機和車輛一起交付給客戶,不是簡單的硬件產品或者軟件產品,它實際上帶有很強的運營屬性,但運營屬性并不是自動駕駛公司天生的強項,所以我們要把生態搭建好,形成一個完整的產品解決方案。
商用汽車觀察:白犀牛現在這三方面都已經布局?
王瀚基:對于AI能力,白犀牛自身是L4全棧自研軟件公司;車規我們有專業的汽車老兵團隊;生態有完備的產業鏈伙伴,比如鑫源汽車、順豐等股東方。
商用汽車觀察:城配使用大量無人車之后,對快遞行業運營模式帶來哪些改變?
王瀚基: 目前端到端的快遞小哥配送模式已經改成了接駁配送,快遞小哥的工作角色以及網站的配送模式一定會發生變化。從客戶角度,客戶希望獲取更好的經濟效益,所以說運營模式一定會不斷地去創新。
商用汽車觀察:目前很多企業涌入這一賽道,包括中通、京東等,您判斷賽道會有過剩的局面出現?
王瀚基:在早期,大約2018年——2019年期間,確實涌現了很多和我們類似的無人駕駛公司,但經過幾年的發展,很多公司基本找到了符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從目前的需求和供給側看,需求強于供給,這也可能會引發一些新的公司想進來,所以未來會不會有過剩不好說,但目前需求旺盛。
商用汽車觀察:白犀牛目前的商業化落地主要是在哪個城市?
王瀚基:全國100多個城市,我們客戶到哪兒,我們的服務到哪兒。
商用汽車觀察:城市無人配送未來發展趨勢,您判斷會是一個什么狀態?
王瀚基:首先無人配送產品會逐漸定義為車,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車規;其次海外市場會堅定的走出去,目前中國企業在無人駕駛賽道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