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氪“獨立實驗”終結,李書福看透了什么?
作者:
AO記者 陳秀娟
2025-05-09 10:06
5月7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汽車”)宣布,計劃收購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極氪”) 已發行全部股份。吉利汽車目前持有極氪約65.7%的股份,待交易完成,極氪將與吉利汽車實現完全合并。
這場看似尋常的資本運作,實則暗合《臺州宣言》中“回歸一個吉利”的核心戰略,也折射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從多品牌擴張轉向集約化作戰的深層變革。
從“獨立”到“共生”
回顧極氪的發展軌跡,其與吉利的關系始終處于動態調整中。2021年極氪成立時,吉利持股51%,隨后通過多輪融資引入外部投資者。此次收購計劃,標志著吉利對極氪的戰略定位從“獨立沖鋒”轉向“體系內深度協同”。
值得關注的是,在2024年11月,吉利啟動極氪與領克的股權重組,最終極氪收購領克51%股權,形成“極氪科技集團”。如今再進一步整合極氪剩余股權,吉利正以“三步走”策略完成高端新能源業務的戰略突圍。
2024年9月,吉利控股集團面對全球經濟新形勢和行業競爭新格局,發布《臺州宣言》,明確提出了“戰略聚焦、戰略整合、戰略協同、戰略穩健、戰略人才”五大核心舉措,正式進入戰略轉型的新階段。隨后,在《臺州宣言》指引下,吉利進行了一系列整合,涉及品牌、供應鏈、渠道、電池、智駕、智艙等各個領域。此次,吉利計劃收購極氪的舉動,正是這一戰略的關鍵落子。
極氪與吉利汽車實現完全合并后,在技術層面,極氪將共享吉利的 “四層技術架構”:底層SEAP純電平臺已衍生出極氪001、smart精靈#1等車型,整合后可加速平臺迭代;中層的“芯算一體”智能座艙系統,由吉利旗下億咖通與極氪的智能化團隊聯合開發,可實現高通8295芯片的規模化應用;上層的自動駕駛技術,極氪可接入吉利自研的“吉感”智能駕駛系統,避免重復投入。
生產制造端的協同效應同樣顯著。吉利在杭州、寧波等地擁有年產能超120萬輛的新能源工廠,極氪寧波工廠產能利用率已達85%,整合后可優先利用吉利的產能,預計2025年極氪產能將提升至70萬輛,資本開支可減少50億元。
供應鏈方面,吉利與寧德時代、孚能科技等建立的戰略采購協議,使極氪的電池采購成本較行業平均水平低12%。
這種“共生式”整合還體現在渠道與服務網絡層面。截至2024年底,吉利擁有超7500家銷售網點,極氪的直營門店約800家,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整合后,極氪可依托吉利的渠道下沉優勢,在三、四線城市擴展。同時,吉利的售后服務體系擁有2.5萬名認證技師,極氪的用戶可共享全國聯保網絡,售后服務半徑從平均50公里縮短至20公里。
下半場的競爭密碼:規模、效率與生態
讓極氪回歸吉利,不僅是吉利的內部調整,更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進入深度整合期的行業趨勢。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2200萬輛,但行業平均利潤率僅4.3%,低于傳統燃油車8%的水平。特斯拉通過4680電池、一體化壓鑄技術降低成本,比亞迪依靠垂直整合建立價格壁壘,傳統車企則面臨“大象轉身”的挑戰。
在此背景下,吉利的策略是以規模換效率。整合后,吉利集團的新能源車型將覆蓋5萬-50萬元全價格帶,吉利的規模效應將帶來采購成本下降和研發攤銷。以寧德時代麒麟電池為例,2024年極氪單家采購價為980元/kWh,而合并后的集團年度采購量將突破50GWh,單價有望降至920元/kWh,僅此一項年節約成本超15億元。此外,極氪作為豪華品牌,可分攤更多研發費用,其智能化、電動化技術反哺集團其他品牌,形成“高端研發-中端量產-低端滲透”的技術擴散效應。
在生態構建上,吉利正打造“車-路-云-網”一體化體系。極氪的用戶數據可接入吉利的星睿智算中心,該中心算力達100億億次/秒,可支持300萬輛智能汽車的實時數據處理,用于優化自動駕駛算法;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擁有近百萬輛運營車輛,極氪車型可作為運力接入,形成“制造-出行-數據”閉環。此外,吉利的衛星遙感技術、車載操作系統、芯片設計等生態板塊,將為極氪提供獨有的競爭壁壘 。相比“蔚小理”等新勢力依賴外部供應商,吉利的垂直整合能力在供應鏈波動(如芯片短缺、電池漲價)時,可展現出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行業競爭的本質正從“產品競爭” 轉向“生態競爭”。豐田、大眾等跨國車企近年來紛紛收縮品牌矩陣,豐田將旗下超10個品牌整合為5大板塊,大眾取消“燃油車與新能源獨立運營”架構,均印證了整合是應對電動化下半場的必然選擇。吉利對極氪的收購計劃,本質上是對汽車業務的再聚焦——當市場從“百團大戰” 進入“寡頭競爭”,唯有具備全產業鏈能力、規模效應和生態協同的企業,才能在殘酷的競爭中存活。
記者手記
從2010年收購沃爾沃開啟全球化征程,到后續整合寶騰、路特斯等國際品牌,李書福始終深諳汽車產業的“分合之道”。此次吉利宣布全面收購極氪股份,并非簡單的資本運作或業務合并,而是在電動化競爭邏輯劇變下,對汽車工業本質的一次深度回溯——當市場從資本驅動的狂熱回歸效率競爭的本質,規模效應、成本控制與體系協同,再次成為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碼。
“造每個人的精品車”這個自2014年便根植于吉利基因的品牌使命,在《臺州宣言》中完成了戰略升維。如果說早期提出時,它更多指向產品層面的品質突圍,那么在2024年的產業變局中,“精品車”的內涵已延伸至體系競爭力的打造。讓極氪回歸吉利,正是這一理念的具象化:既要依托吉利龐大的采購規模、全球制造網絡和底層技術架構形成成本優勢,又要以豪華品牌定位守住30萬元以上市場的技術溢價,成為串聯集團資源與豪華市場的戰略樞紐。
這場戰略重構的成效,注定需要時間驗證。但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吉利的主動變革已表明:在電動化深水區,唯有具備“動態重構能力”的企業,才能在浪潮中錨定航向。當汽車產業從“百舸爭流”進入“千帆競發”,極氪的回歸,或許正是李書福為吉利打造的“壓艙石”。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