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位汽車央企第三極,新長安的破局與堅守
作者:
AO記者 鄭劼
2025-08-11 14:22
7月29日,重慶渝州賓館的紅綢緩緩落下,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長安”)正式掛牌成立。
這家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汽車央企,帶著200億元注冊資本金、3087億元資產總額、117家分子公司及11萬從業人員的“家底”,為中國汽車產業版圖落下了一枚重磅棋子。
從1862年的上海洋炮局到1984年的軍轉民,從六國十地研發布局到新能源“香格里拉”計劃,新長安每一次重大轉型都展現出驚人的執行力。回溯重組時間軸——6月5日,國務院批準兵器裝備集團汽車業務分立;6月23日,原“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更名為“辰致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為新集團讓路;7月29日,新長安正式登場——短短56天的“閃電重組”,刷新了央企重組的效率紀錄,凸顯出新長安強大的體系能力,更映射出中國汽車產業應對全球化競爭的變革速度。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新長安的隆重登場,注定要在“變”與“不變”的辯證中,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史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破局:以“央企新身份”重構競爭維度
2025年的中國汽車市場,正處在“淘汰賽”與“晉級賽”并存的關鍵階段。數據顯示,目前新能源賽道玩家超50家,但頭部6家占據70%市場份額,集中化趨勢顯著;頭部車企的智能化投入年均增長率超 40%,但僅有屈指可數的幾家企業實現L3級技術量產。
將目光投向全球市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308萬輛,全年預計突破700萬輛,但海外本地化產能占比僅在20%左右;在車規級芯片、操作系統等“卡脖子”領域,國產化率不足10%。
嚴峻的競爭態勢下,中國車企必須加快轉型以應對挑戰。
“新長安的成立,不是簡單的企業行為,而是國家戰略部署、產業發展戰略及中國企業全球化戰略的綜合考量。”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董事長朱華榮的定調,道出了這場變革的深層邏輯。從“地方國企核心板塊”到“站位汽車央企第三極”,新長安的身份躍遷,為其帶來了一系列戰略地位、資源整合能力的根本性改變。
重組之后,新長安率先迎來的是戰略地位的“能級躍升”。
作為第100家央企、第3家汽車央企,新長安的成立讓行業形成“三大央企并驅”的新格局。這意味著,新長安不僅能更直接地承接國家戰略,更獲得了參與全球汽車產業規則制定的入場券。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卻始終缺乏能與豐田、大眾抗衡的全球性巨頭,新長安的戰略地位升級,承載著行業的集體期待。
央企身份還將為新長安打開“資源天花板”,引發資源整合的“乘數效應”。
新長安的成立,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其核心功能,更好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發揮央企的排頭兵價值和作用。就如重組文件中強調的,新長安將強化研發、制造、資金、產業鏈等資源統籌,切中當前行業痛點。
研發上,有行業專家分析,重組后新長安的研發投入強度有望從5.2%提升至7%以上,“六國十地”全球研發布局與2.4萬人技術團隊也將進一步打破壁壘。制造上,21個全球制造基地(含泰國羅勇等已建成并投產的9個海外工廠)將形成產能聯動,支撐全年300萬輛銷量目標。資金上,新長安的200億元注冊資本金、全年3550億元營收目標,以及未來10年規劃的2000億元投入,真正實現“兜里有錢心里不慌”。產業鏈上,新長安旗下117家分子公司主要經營業務包含汽車整車及零部件、汽車銷售、金融及物流服務、摩托車等各項,通過1+N模式實現整零協同。
事實證明,新長安的央企新身份已經迅速引發連鎖反應。朱華榮透露,新集團成立剛一天,就收到了來自多家企業的橄欖枝,已經有很多大集團、大企業主動找過來,要和新長安實施戰略合作,實現協同發展。
堅守:以三大錨點鎖定長期價值
在“變”的浪潮中,新長安的核心戰略卻始終清晰。就像朱華榮強調的那樣,“無論身份如何變化,打造世界一流汽車集團的目標不變,聚焦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的方向不變。”當不少企業在“新能源與燃油車”“自主與合資”“短期銷量與長期研發”之間搖擺時,新長安憑借“三大計劃”“三大品牌”所展現的戰略定力,在產業變革中扮演著穩定器的作用。
聚焦新能源,“香格里拉”計劃持續深化。以新能源專用平臺為核心,推動主流平臺年產銷達百萬輛級,同時布局下一代電池、IGBT等關鍵部件。今年1-6月,長安汽車新能源銷量同比增長49.1%,印證了這條路徑的正確性。
錨定智能化,“北斗天樞”計劃加速突破。圍繞智駕、智艙、底盤技術,構建“天樞智能”技術品牌。目前,端到端智駕、多模態大模型等技術已進入測試階段,而智能汽車安全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的落地,更強化了其在智能安全領域的領先地位。
展望全球化,“海納百川”計劃穩步推進。除了海外產能擴張,28場區域品牌發布會與14000余個全球渠道網點,正讓長安汽車的產品走進103個國家和地區。
在新集團成立之前,中國長安汽車已經構建了阿維塔、深藍、長安啟源三大全球數智新能源汽車品牌。按照內部規劃,阿維塔定位高端豪華,尋求向上突破;深藍面向中高端人群,為年輕態用戶提供15萬-30萬元新能源產品;長安啟源則主要面向主流家庭用戶。2025年上半年,三大新能源品牌合計貢獻 45.2 萬輛銷量。
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董事譚本宏介紹,新集團成立之后,這一格局并不會發生變化。“我們不會回歸一個長安汽車,因為三個新能源品牌從一開始成立時,無論是組織架構上,還是制造、物流、采購以及能力、品牌,都實現了最大程度的共享。”
重組后,阿維塔、深藍、長安啟源三大新能源品牌的定位更清晰,協同更緊密。
阿維塔作為“新央企新豪華”代表,今年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長超100%,2030年前計劃推出17款產品,覆蓋轎車、跑車、SUV等全品類市場。
為了慶祝新長安的成立,從8月1日開始,深藍每半個月就會發布一款新品,持續大概兩個月,進入一個新產品的周期。預計到2030年,深藍累計推出30款新品,銷量達到200萬輛,海外占比35%。
下半年長安啟源將推出三大新品,三“彈”并發,今年累計銷量預計突破22.5萬輛。長安啟源將成為集團規模擔當和盈利擔當,力爭2027年全球銷量突破100萬輛,2030年全球銷量突破180萬輛。
三大品牌如同“三駕馬車”,分別卡位高端、主流、大眾市場,共同支撐起新長安“2030年500萬輛銷量、新能源占比超60%”的野心。
寫在最后:行業變局中的中國方案
今年上半年,中國長安汽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營業收入1469億元,產銷135.5萬輛,創近8年來新高,新能源與海外市場均保持高增長。近日,捷報再次傳來,7月,中國長安汽車單月銷量超21萬輛,新能源銷量超7.9萬輛,同比增長超73%。這份成績,既是重組的“底氣”,更是新征程的“起點”。
站在企業視角,新長安的“變”,是為了在全球汽車產業重構中搶占先機;而其“不變”,則是對“造好車”初心的堅守。
站在行業視角,這場關于“變”與“不變”的辯證,恰好回答了當下中國汽車產業的三個核心命題:如何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提升產業競爭力?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如何構建中國汽車品牌的全球話語權?
當重慶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里,“黑燈工廠”晝夜運轉;當泰國羅勇工廠,一輛輛右舵電動車徐徐駛下生產線;當阿維塔的激光雷達掃描著歐洲的街道——新長安的新征程,早已超越企業邊界,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由大變強”的生動注腳。